October 26, 2018
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技术措施指导意见

   为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省政府《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任务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推进全省黑土耕地保护有关工作专题会议精神,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打好净土保卫战。实行分类施策、综合治理、重点保护,创新技术模式,统筹土、肥、水等生产要素,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按照“增(即增加有机质含量)、保(即保水保肥)、控(即控制黑土流失)、养(即黑土养育)”的技术路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有效提升黑土耕地质量,为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农艺措施

  一是合理轮作技术。农作物合理轮作技术,是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地力、减缓病虫草危害,实现用地养地结合最经济有效的农艺措施。按照全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总体要求,各地要通过构建两年或三年以上农作物合理轮作模式,建立与市场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相协调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

  中南部地区实行米-杂-米、米-经-米轮作,在重点发展玉米等优势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特色杂粮、果菜等产业;东部、西北部地区实行米-豆-麦、米-豆-薯轮作,重点发展高蛋白食用大豆、专用马铃薯、强筋小麦;西南部地区实行米-杂-米、米-油-米轮作,主要发展谷子、高粱、糜子、绿豆、芸豆、红小豆等杂粮杂豆,以及向日葵、花生等特色小油料作物;中西部农牧结合区实行米-饲-米、米-饲-饲轮作,粮饲兼顾,大力发展青贮玉米、紫花苜蓿、油菜等饲料饲草作物;东南部山区、半山区实行米-经-米、米-经-经轮作;可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增经、扩饲,发展林果、瓜菜、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北部高寒地区实行豆-麦-薯、豆-麦-杂轮作,以优质强筋小麦为主,扩大早熟大豆、杂豆、马铃薯面积。

  二是土壤耕作技术。在合理轮作的基础上,以“蓄水保墒、培肥地力、建立土壤水库”为核心,实行以大机械深松为基础,翻、耙、少、免耕相结合,合理耕作、秸秆全量还田和有机肥深混相结合的科学轮耕模式,打破犁底层,改良障碍层,加深耕层,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抗旱、防涝、蓄水、保肥能力。

  中南部地区土壤耕作模式。该地区以“防春旱和阶段性伏旱、加深耕层、提升地力”为重点,与米-杂-米、米-经-米轮作配套,实行松翻、少免耕相结合的轮耕模式。

  第一年玉米秸秆粉碎全量还田。玉米机收后,利用大马力拖拉机牵引专用秸秆粉碎还田机对秸秆进行粉碎,然后采用螺旋式犁壁犁,将秸秆深混于土壤0-35厘米之中。第二年播种杂粮或经济作物,秋季秸秆粉碎还田;第三年春季原垄卡种玉米,秋季秸秆粉碎全覆盖还田,下一年春季免耕播种玉米。

  西部干旱区土壤耕作模式。该地区以“蓄水保墒、防风固土、覆盖耕作”为重点,与米-杂-米、米-豆-米、米-饲-米轮作配套,实行以深松为主体,少免耕土壤耕作模式。

  第一年秋季玉米秸秆粉碎抛撒后,部分秸秆还田,实行灭茬深松起垄;第二年春季播种杂粮、豆类或饲草,秋季秸秆粉碎还田;第三年春季原垄卡种玉米,秋季玉米秸秆粉碎全覆盖还田,下一年免耕播种玉米。

  东部低湿区土壤耕作模式。该地区以“改良土壤、增强通透性、促进排水防涝”为重点,与米-豆-麦、米-豆-薯轮作配套,实行松翻结合、大垄高台土壤耕作模式。

  第一年秋季玉米秸秆粉碎抛撒后,采取深翻、重耙起大垄(或浅翻深松起大垄);第二年播种大豆,秋季秸秆粉碎还田,耙茬平作或起大垄;第三年平播小麦或垄播马铃薯,秸秆粉碎还田,浅翻深松(或耙茬)起大垄,下一年播种玉米。

  西北部低温区土壤耕作模式。该地区以“增温蓄热、抢夺积温,抗旱促熟”为重点,与豆-麦-薯、豆-麦-米、豆-麦-杂轮作配套,实行浅翻深松、耙茬少耕、大垄高台土壤耕作模式。

  第一年秋季大豆秸秆粉碎还田,实行耙茬整地;第二年平播小麦,秋季秸秆粉碎还田,伏翻(或深松),耙地起大垄;第三年播种玉米、马铃薯或杂豆,玉米、杂豆灭茬扶垄,马铃薯耙茬起大垄,第三年播种大豆。

  水田土壤耕作模式。以“精细平地、提升地力、节水降本”为重点,实行一翻两搅土壤耕作模式。第一年水稻秸秆粉碎还田,深翻,春季搅浆平地;第二年、第三年原茬搅浆平地。

  三是化肥精准施用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采取侧深施肥、分层施肥等先进施肥方式,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不合理施肥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促进农产品质量和耕地肥力提升。

  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按照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规律、目标产量,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农肥与化肥相结合,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相结合,科学制定不同农作物施肥配方,做到用肥数量精准、配比科学,实现减肥、提质、增效。

  中南部地区肥料配方。此区土壤属于典型黑土,养分丰富,热量充足,高产作物面积大,是需肥量较高的栽培区。

  ①玉米施肥配方:15-18-12(N-P2O5-K2O)含量45%或相近配方。底肥用量29-33公斤/亩,七叶期追施尿素15-17公斤/亩。

  ②杂粮作物施肥配方:15-19-13(N-P2O5-K2O)含量47%或相近配方。底肥用量26-30公斤/亩,中期追尿素15-16公斤/亩。

  ③经济作物施肥配方:18-16-12(N-P2O5-K2O)含量46%或相近配方。底肥用量30-35公斤/亩,中后期追施尿素18-25公斤/亩。

  ④水稻施肥配方:13-19-13(N-P2O5-K2O)含量46%或相近配方。底肥用量28-32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7-8、3-4公斤/亩,穗粒肥追施氯化钾1-3公斤/亩。

  西部干旱区肥料配方。此区大多数属于黑钙土和碳酸盐黑钙土,土壤呈碱性,养分偏低,磷、锌有效率低,是需肥、水量较高的栽培区。

  ①玉米施肥配方:13-20-12(N-P2O5-K2O)含量45%或相近配方。底肥用量27-29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2-14公斤/亩。

  ②杂粮作物施肥配方:14-18-13(N-P2O5-K2O)含量45%或相近配方。底肥用量26-32公斤/亩,中期追尿素15-17公斤/亩。

  ③油料作物施肥配方:14-25-11(N-P2O5-K2O)含量50%或相近配方。底肥用量15~20公斤/亩,开花初期追施叶面肥2~3公斤/亩。

  ④水稻施肥配方:14-19-13(N-P2O5-K2O)含量48%或相近配方。底肥用量26-30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7~8、5~6公斤/亩,穗粒肥追施氯化钾1~3公斤/亩。

  东部低湿区肥料配方。此区属于草甸土、沼泽土和白浆土区,土壤中性或偏酸,春季土温低、不发苗,是水稻主产区。

  ①玉米施肥配方:16-16-12(N-P2O5-K2O)含量44%或相近配方。底肥用量24~28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1~14公斤/亩。

  ②杂粮作物施肥配方:14-18-13(N-P2O5-K2O)含量45%或相近配方。底肥用量26~30公斤/亩,中期追尿素15~17公斤/亩。

  ③油料作物施肥配方:14-24-11(N-P2O5-K2O)含量49%或相近配方。底肥用量15~20公斤/亩,开花初期追施叶面肥2~3公斤/亩。

  ④水稻施肥配方:15-16-14(N-P2O5-K2O)含量45%或相近配方。底肥用量24~28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6~8、4~5公斤/亩,穗粒肥追施氯化钾1~3公斤/亩。

  西北部低温区肥料配方。此区属于黑土、暗棕壤区,热量不足,产量不高,肥料利用率低。

  ①大豆施肥配方:15-27-10(N-P2O5-K2O)含量52%或相近配方。底肥用量16~18公斤/亩,开花初期追施叶面肥2~3公斤/亩。应用根瘤菌配方:10-25-11(N-P2O5-K2O)含量46%或相近配方。底肥用量6公斤/亩,开花初期追施叶面肥3~4公斤/亩。

  ②小麦施肥配方:18-16-12(N-P2O5-K2O)含量46%或相近配方。底肥用量22~24公斤/亩,中期追施尿素10~15公斤/亩。

  ③马铃薯施肥配方:14-17-18(N-P2O5-K2O)含量49%底肥用量30~40公斤/亩,中期追尿素25~30公斤/亩。

  ④水稻施肥配方:13-19-13(N-P2O5-K2O)或相近配方。底肥用量20~22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7~8、3~4公斤/亩。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与农户常规施肥相比,玉米减少化肥1.5公斤、大豆减少化肥1公斤、水稻减少化肥2公斤。

  2.施肥方式。一是旱田作物分层侧深施肥技术。采用大型机械种下分层、定量、定位侧深施肥,可有效提高保苗率,提高肥料利用率,满足作物全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玉米结合秋整地起垄夹肥,将磷钾肥的三分之二、氮肥的六分之一用整地起垄施肥机深施在种床下12~14厘米处;在播种时将磷钾肥的三分之一、氮肥的六分之一侧深施于种下5厘米处;在拔节期,结合铲趟,将剩余三份之二氮肥侧深10~15厘米施入;大豆结合秋整地起垄夹肥,将氮磷钾施肥量的三分之二施在种床下12~14厘米处;剩余三分之一随播种侧深施于种下5厘米处。二是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水稻插秧同步测深施肥,在同等施肥水平下,可显著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减少化肥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插秧时,采用测深施肥插秧机将专用肥一次性定量、定位,距秧苗根侧3厘米、深5厘米施入。

  四是有机肥施用技术。有机肥是一种全养份肥料,含有大量有机质,长期施用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是提升土壤地力、创建肥沃耕层的有效措施。要充分利用我省畜禽粪便资源,逐年加大有机肥施用量和覆盖面。

  1.有机肥种类。目前我省生产的有机肥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商品有机肥。专业生产企业将畜禽粪便等有机物料经过工厂化加工制成的符合国家NY 525-2012国家标准的有机肥料,技术指标为:有机质含量≥45%,氮磷钾含量≥5%,水分≤30%。二是自制有机肥料。通过畜禽粪便直接堆沤或畜禽粪便添加一定比例的秸秆和其他物质经过堆积发酵制成的有机肥,有机质含量30%左右,氮磷钾含量1~3%,水分40%左右。三是液体有机肥。将生猪、黄牛、奶牛的干湿混合物粪便在窖室进行低温厌氧发酵成肥还田。

  2.施肥方式。一是商品有机肥。旱田作物结合秋整地起垄夹肥,水田结合整地或泡田之前施入,每亩施入200公斤商品有机肥,玉米、水稻可减少化肥8~10公斤,大豆可减少化肥10公斤以上。二是自制有机肥料。旱田作物秋季用专用抛撒机械均匀抛撒到地面,结合深耕整地,翻埋到耕层内或重耙与土壤混拌在15厘米耕层中,水田结合整地均匀施入本田。每亩施入2~3吨农家肥,可节省化肥60%。三是液体有机肥。播种前用液体粪肥播撒机车均匀播撒,每亩施用量3~5吨;西部地区可结合玉米坐水种将液体有机肥稀释10倍,滤入种床,每亩施用稀释液2~3吨。施用液体有机肥,玉米、水稻可节省化肥底肥40%;大豆可节省化肥50%以上。

  五是绿肥培肥养地技术。绿肥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有机肥源,种植绿肥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用,还可以作为优质饲料过腹还田,创造更高的效益。一是轮种。中西部农牧交错区、西部风沙干旱缺水、土壤沙化、盐碱化严重地区可以清种一季或两季草木樨、紫花苜蓿等绿肥牧草,实行粮草轮种。二是间种。其它粮食产区,有条件的可以实行玉米与草木樨间种,根据播种行距因地制宜确定间种比例,小机械实行4:2间种,大马力机械实行6:2间种,间种的玉米要缩小株距增加种植密度,确保玉米不减产或略减产。三是复种。小麦田可以复种饲料油菜,小麦收获后,立即翻地,耙平耙细后播种饲料油菜,10月中旬收获青饲青贮。

  二、工程措施

  1.坡耕地改造措施。一是改垄。对3度以下坡耕地,改顺坡种植为机械起垄等高横向种植。二是种植生物篱带。3~-6度缓坡耕地,改长坡种植为短坡种植,等高修筑地埂,结合地埂种植生物篱带。三是垄向区田。在坡耕地的垄沟中按一定距离修筑土挡,把垄沟分成许多小区段,形成许多小浅穴,用以拦蓄雨水而不产生径流,起到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修筑垄向区田一般应在中耕后,雨季前期的6月中、下旬为宜。要按照不同坡度确定垱距,坡度2度,垱距118厘米;坡度3度,垱距96厘米;坡度4度,垱距84厘米;坡度5度,垱距75厘米;坡度6度,垱距68厘米,要求土垱高度14~18厘米,土垱顶部厚度14厘米,底部厚度42厘米。

  2.土地平整技术。按照田、水、路、林整体配置和农机生产要求,采用激光平地等方法适当调整田块规格,开展田面平整,削高填低等,完成地表平整度、横向地表坡降和纵向地表坡降三项任务,使田块规格达标,耕作田块平整,连片成方,一般平整田块长度160~360米,宽度40~100米。

  3.农田配套工程建设。一是田间配套设施建设。依托农电改造骨干工程,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电力保障。完善田间路网改造提高,以满足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产品运输需要。二是水利工程建设。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旱田高效节水灌溉等工程,建立高效利用的蓄、引、提、调相结合的供水系统。

  三、生物措施

  一是退耕还林还草。对于严重沙化耕地、25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林下种植北药、食用菌,发展特色经济林、森林培育、驯化饲养野生动物等,实现优化农林牧用地结构。

  二是农田防护林网营造。完善农田防护林建设,以方便大型农机作业为前提,统一标准,有序伐建,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建造农田防护林网格。在农田四周,选择杨树、樟子松、落叶松等树种按照一定株行距、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组成主林带和副林带,主带要与主要有害风垂直,副带垂直于主带,主、副林呈长方形或方形,相互衔接形成纵横交织的林网,防风、改善农田小气候的温度、湿度,拦截地表径流,调节地下水位,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

  四、管理措施

  一是建立农药包装物、农用残膜回收处理体系。构建“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支持”的回收和集中处置体系,严格落实农药生产企业、农药经营者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农田残留地膜回收主体责任,建立销售回收台帐,农药农膜使用者不得随意丢弃农药包装废弃物、农田残留地膜。积极推进县级以上政府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农田残留地膜回收奖励制度,实行统一无害化处置销毁。扶持发展地膜回收加工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补贴地膜收集消化成本,促进地膜回收加工利用。加强地膜回收机具研发和技术集成,推动形成区域地膜机械化捡拾综合解决路径。

  二是建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体系。建设省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大数据中心,建设覆盖主要土壤亚类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按照每10000亩栅格化设置耕地质量监测辅点。利用现有设施条件,建设田间监测小区,补充一批专用设备,实现自动化监测、远程无线传输和网络化信息管理。

  三是建立技术措施到位目标考核体系。严格落实《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强化各级政府保护黑土耕地的责任,建立黑土耕地保护技术措施到位目标考核制度,对技术措施到位率、技术措施效果进行评估,对各级地方政府履行黑土保护职责开展考核。